艾迪機器(杭州)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電話:0571-87177656
郵 箱:xzidea@126.com
地址:杭州市錢塘區文淵北路246號
網站版權注 仿冒必究!
奶牛重要性狀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團隊針對中國荷斯坦牛產奶性狀、體型性狀和乳脂肪酸含量性狀等開展了全基因組關聯分析,鑒定了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結果顯示PTK2基因內的一個錯義突變(g.4061098T/G)參與調控了基因的表達,其中TT型個體在乳腺組織的表達水平顯著高于TG型,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PLoS ONE》上。通過對EEF1D和GPIHBP1基因進行基因結構分析,針對奶牛乳房炎性狀,選擇CD4和STAT5b兩個候選基因進行分析,結果發現CD4基因內的一個SNP位點(g.13598C>T)與乳房炎性狀顯著相關。
中國荷斯坦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全面應用
2015年,農業部繼續推進實施“中國奶牛群體遺傳改良計劃(2008-2020)”,利用中國農業大學研究構建的中國荷斯坦牛的基因組選擇參考群體,建立了我國自主的奶牛基因組選擇技術平臺。2015年對1915頭中國荷斯坦青年公牛全面開展基因組檢測和遺傳評估,估計了產奶性狀、體型性狀的基因組育種值,計算出中國奶牛基因組選擇性能指數(GCPI),從中選出206頭優秀青年公牛參加國家奶牛良種凍精補貼項目,為全國2015年的良種補貼項目提供技術支撐。在實施生產性能測定項目中,不斷完善和升級了奶牛生產性能測定系統軟件,規范了測定數據收集和分析工作,全國畜牧總站開展了統一制備標準樣,對測定中心定期統一進行校準,每季度組織針對各DHI檢測中心乳脂率、乳蛋白率等指標的盲樣比對測定,保證了性能測定的準確性和數據質量。
中國荷斯坦牛主要繁殖性狀的研究進展
2015年利用已經建立的數據庫,進行繁殖性狀開發,針對14個繁殖性狀(7個青年母牛性狀和7個成母牛性狀)進行研究,并進行各生長性狀、繁殖性狀的影響因素分析,確定了場、出生年季、配種年季、產犢年季、配種員以及泌乳期等固定效應對青年牛及成母牛繁殖性狀有顯著影響;分別利用單性狀和多性狀動物模型,估計了各性狀的遺傳參數,為生長、繁殖性狀的遺傳評估技術體系奠定基礎,同時為奶牛場繁殖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飼料與營養技術進展
碳水化合物營養
體外產氣法研究發現青貯玉米秸稈,瘤胃降解性能最好(李洋等),總VFA濃度較高(辛杭書等),苜蓿和玉米青貯干物質降解率較高(張婷等)。1.2:1.0配比的玉米青貯與花生秧可有效提高DM和CP的降解率(秦雯霄等)。
2 kg苜蓿干草替代等量的精補料,可提高產奶量、乳脂和乳蛋白率,增加日收益(劉軍彪等)。提高peNDF水平可改善犢牛瘤胃pH、纖維分解菌水平和ADG(陳青等)。
蛋白質與氨基酸(AA)營養
代文婷等研究發現添加亮氨酸能夠促進奶牛乳腺上皮細胞增殖和CSN3合成相關基因(除4EBP1)的表達,亮氨酸水平為0.9 mmol/L時,其促進作用均達到最大。
高海娜等研究發現在奶牛乳腺上皮細胞中,亮氨酸濃度為1.35 mmol/L時,mTOR信號通路相關基因mTOR、raptor、GβL、4EBP1和eEF2基因表達量最高。當添加組氨酸時,mTOR基因的表達量隨著組氨酸濃度的增加而減少,GβL的表達量在組氨酸的濃度為4.80 mmol/L時最高。表明亮氨酸和組氨酸可通過mTOR信號通路促進酪蛋白合成相關基因的表達。
脂肪營養
每天給每頭中國荷斯坦奶牛日糧配方中補充250-500 g過瘤胃脂肪粉,可提高泌乳早期奶牛3.5%標準乳產量達8.5%-14.0%,并能顯著提高乳脂率達0.13%~0.23%(王建平等;朱勝杰)。熱應激條件下,給奶牛補飼8g/d煙酰胺可以顯著降低奶牛血清中NEFA、BHBA等的含量,有利于調節奶牛脂類代謝過程(孫先枝等)。
粗飼料資源利用與評價
Hao等研究發現飼料物理特性如持水率與NDF含量、DM降解率成顯著正相關關系,飼料密度和溶解性與NDF、ADF呈顯著負相關;溶解度與飼料、NDF降解率呈顯著正相關,表明物理特性是評價飼料營養價值的一項重要指標。郝小燕等研究發現玉米纖維飼料富含可發酵NDF,可以為反芻動物提供高水平的代謝蛋白和代謝能,具有替代奶牛日糧中部分優質粗飼料的潛力。袁翠林等評價了10種常用粗飼料的營養價值,發現干物質消化率與飼料NDF、ADF呈顯著負相關關系,而與CP含量呈顯著正相關;消化能(DE)與NDF、ADF也成極顯著負相關。
奶牛營養與環境
日糧中添加半胱胺、酵母培養物能減少奶牛的氮素排泄,最適添加量分別為20 g/d/head和25g/d/head(王玲等)。當日糧中NDF: Starch為1.71時能夠獲得最佳的氮利用率(趙勐等)。
添加大黃和大黃素可增加氫氣產量,促使瘤胃發酵模式向丙酸發酵型轉變,降低甲烷的生成(王敏等);塑料薄膜覆蓋貯存法可顯著降低糞便堆放初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孫凱佳等),較厚的鋸末覆蓋對牛糞溫室氣體的減排效果更好(朱海生等)。
重大疫病防控研究進展
奶牛結核病診斷及防控研究進展
在國外,IFN-γ體外釋放檢測方法的使用曾使許多國家在牛結核病的防控上節省了大部分的開支,我國也正在推廣該診斷方法。孫濤等(2015)指出牛結核分枝桿菌γ-干擾素皮內變態反應被OIE列為國際貿易指定使用的試驗,也是我國國家標準規定的檢測方法,在牛結核病檢測中具有一定優勢,但該方法也有其局限性,IFN-γ試驗是OIE規定的國際貿易指定使用的替代試驗,可以作為普查牛結核病的平行試驗,以最大限度地檢出被感染動物,也可作為牛結核病普查的繁殖試驗對皮內變態反應結果進行確認,對今后牛結核病檢疫工作具有巨大的推動意義。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疾病控制室崗位科學家王志亮團隊與國外聯合,研發了牛結核病γ-干擾素診斷試劑盒,該試劑盒與國際通用的Prionics試劑盒比較,兩者具有很好的符合率,并進行了推廣應用;2015年進行了牛結核病γ-干擾素快速診斷試紙條的研究,建立了牛結核病的7個重組質粒,純化了3種蛋白,應用于牛結核病疫苗和診斷試劑的研發。
布魯氏菌流行病診斷及防控
趙鳳菊等通過比較試管凝集試驗法及微量凝集試驗檢測法檢測牛羊布魯氏菌病得出微量凝集試驗更適合我國基層布魯氏菌病的大量樣本的監測和診斷。陳光麗等驗證了煮沸法提取細菌DNA可應用于在布魯氏菌病原學檢測。
2015年,在對布魯氏菌病疫苗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王浩等探討了關于膜融合相關蛋白TECPR1對羊種布魯氏菌16M感染小鼠所引起的非典型自噬及布魯氏菌胞內繁殖能力的影響。朱良全等比較了對4種布魯氏菌強毒株2308、M28、S1330、16M采用不同滅活方法對其滅活的效果進行比較,為制備布魯氏菌滅活抗原提供參考。
奶牛口蹄疫流行病學、診斷及防控
截至2015年11月,全國共上報3起口蹄疫疫情,并且都是A型口蹄疫;截止目前沒有發生O型、亞洲I型等亞型口蹄疫。2015年疫情整體形勢平穩,呈下降態勢;在海南、遼寧、吉林建成了免疫無口蹄疫區。2015年,我國以《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及“口蹄疫防治技術規范”為主體的口蹄疫控制策略獲得OIE的認可。
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團隊何洪彬團隊建立了能夠鑒別診斷O型、A型及Asia 1型FMDV口蹄疫流行株的RT-PCR的技術,可用于FMDV檢測及其流行病學調查;建立了適于現場檢測的FMDV通用型和血清型分型的RPA試紙條檢測技術,可對臨床采集的組織器官、水皰液、水皰皮、涎液、乳汁、氣溶膠等樣本進行現場的快速檢測。
牛奶質量監控和乳制品加工技術進展
生鮮乳檢測
利用糊精和淀粉與碘會發生化學反應在不同溫度下顯色不同的原理,對乳粉和生鮮乳中摻入的糊精和淀粉進行定性檢測(曹燕等);為了快速檢測液態奶中違法添加的三聚氰胺量,利用近紅外光譜技術進行可行性研究分析(程文宇等;胡亞云等);利用氣相色譜(GC)建立了牛奶中雙酚A測定的方法(聶鯤等)。
針對羊乳的研究,包括用電子鼻對山羊奶中致膻游離氨基酸的識別研究(賈茹等);以及摻入牛乳或水牛乳的檢測方法,如雙重PCR法(黎穎等,2015)、電子鼻法(馬利杰等;金嫘等)、非線性化學指紋圖譜技術(王二丹等)。
乳制品加工研究進展
李妍等探討了110℃/4 s(HHT)和95 ℃/15 s(LHT)兩種濃縮乳熱處理工藝對嬰兒配方乳粉細菌數及理化性質的影,發現HHT處理能更有效降低污染芽孢桿菌的濃縮乳細菌數,且乳粉流動性、復水性及游離脂肪質量分數指標更好。涂宗財等以脫鹽乳清粉和酪蛋白粉為主要原料,利用高壓脈沖電場技術和噴霧干燥技術研發了一種低致敏性的乳清粉和酪蛋白粉,用于生產低致敏性的嬰幼兒配方奶粉。蘇同英等以紫薯粉和全脂乳粉為主要原料,采用熱風干燥與微波處理相結合的方法加工成玉米紫薯配方乳粉。
根據《廣告法》要求,可能我們的宣傳描述不夠嚴謹,但僅作為描述性用語,無絕對之意。本公司鄭重聲明:本文本僅作為宣傳用語,若文章中涉及到的絕對化用語或極限詞全部作廢,凡訪問本文者均認為且已知曉并同意這一說明。
艾迪機器是凸輪泵生產廠家,公司產品有凸輪轉子泵,活塞轉子泵,轉子泵,凸輪泵,污泥泵,排污泵,泥漿泵,移動泵車,抽豬糞泵,糞便輸送泵,化糞池排污泵,牛糞抽送泵,含油污水提升泵,掃倉泵,油氣混輸泵裝置,原油輸送泵,污水泵,鐵路真空卸污設備,壓濾機進料泵,餐廚垃圾泵,彈性螺旋凸輪泵,旋轉活塞泵,旋轉活塞轉子泵,轉載請標明出處。轉子泵: http://www.dsjgp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