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出臺的“中國制造2025”持續引起海外制造業專家和輿論的普遍關注。
創新促進產業升級
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而“中國制造2025”則是助力中國經濟轉型、邁向創新社會的重要舉措。“中國制造2025”指出,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福布斯》雜志網站日前刊文說,“中國制造2025”表明中國正在推進創新,加快產業升級步伐。中國需要通過創新在全球發展中保持競爭優勢,立于不敗之地。
澳大利亞羅伊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蔡源說,中國經濟現在正處于轉型階段,傳統制造業的優勢正逐漸降低,水、電、土地等生產資料成本上升,人工成本也不斷攀升,這促使中國制造業必須升級。
近年來,中國傳統產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明顯提速,促使智能制造水平持續提升,一批核心技術裝備研發應用取得新突破,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動力。
蔡源說,中國有一些產業,包括軌道交通裝備、通信、電力裝備等已經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以通信產業為例,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已經進入發達國家市場。
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紐卡斯爾商學院終身講席教授熊榆說,中國引進或借鑒其他國家的一些技術或創新,在經過中國市場培育后,又催生了創新和變革,進而形成了世界性的影響力。
目標瞄準新興產業
在信息化浪潮下,工業化發展面臨諸多挑戰。“中國制造2025”圍繞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明確了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瞄準全球新一輪產業發展方向,促進傳統產業與3D打印、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緊密結合。
英國《金融時報》刊文說,中國企業正開始主導過去30年來一直由韓國和日本制造商引領的鋰離子電池行業。隨著環保觀念深入人心以及汽車制造商加大對電動車的投入,鋰離子電池生產至少在未來10年內會是一項重要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