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泵業經歷的半個多世紀發展的前段道路是艱辛、輝煌的,而后段的大發展則是低端產業模式的大擴張,簡單概括一下基本經歷了四個大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建國初期,在前蘇聯專家的援助下,并通過我國第一批泵業院校老專家和十大國營泵企工程師的共同努力,初步構建了新中國的泵業基礎。
第二階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特別是七、八十年代,為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國家花費了巨大財力引進了一大批國外先進技術分門別類的注入到各大國營泵企中,通過消化吸收培養了大批泵業人才,形成了一大批成熟的系列產品,廣泛地應用于各行各業,發揮著心臟作用,同時形成了行業國家標準,沿襲至今。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后,外資泵企紛紛涌入中國,幾乎是廣泛地瘋狂收購國有泵企的股權,狼吞了國家經過數十年構建的最優質的泵業資源、市場和人才。眾多國有品牌淪為國外甩棄的老弱殘兵的擁有者和堅守著。嗅覺敏銳的大批民營企業家視國有老品牌為珍寶,爭先搶得外企留下的殘羹冷翅發展自我,吸引大批泵業人才孔雀東南飛,催生了大批今天的民企,民營企業也因此獲得了大發展。
第四階段,就是現階段泵業,國外泵企與民營泵企并行發展,爭奪地盤的格局。今天的中國土地上世界前十大泵企基本都有自己的工廠,他們的獨資工廠或占據合資主導權的工廠幾乎占據中國泵業90%以上的高端市場。民營企業在中低端市場也獲得了大發展,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萬家泵企,數百萬從業人員的巨大規模,壯觀異常。
2015年中國經濟新常態已經足夠促使泵行業從業者感受到泵業寒冬的侵襲。2015年中國國內至少占30%的泵企銷售量下滑30%~40%。大家不禁驚呼泵業寒流為何來得如此兇猛?措手不及呢?這里有一句話應該為企業家所銘記的,那就是企業發展路徑應該與國家現階段經濟政治發展的大政方針相一致或相向而行,否則必遭自我滅亡。當今中國連“人民幣”都嚴重過剩,幾乎每個產業都嚴重過剩,然而特別的現實是低端產品嚴重過剩,而高端產品嚴重不足。難道還有什么可以以低端幻想的機會而守舊不死的。轉型較快,尚可重生,腳步稍慢、主張遲疑必將消失于業。
中國經濟今天的新常態告知泵業的企業家必須清醒的是:
1.低端的中國泵業產業沒有明天。
2.今天至少80%的中國泵企無論技術、管理,還是生產方式等與世界一流泵企相比仍然差距三十年。